游戏狂欢社区|讨论各类游戏与体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回复: 0

《引力的起源,万有引力新解》…&…统一场论 摘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
发表于 2024-10-12 01: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力的起源,万有引力新解》…&…统一场论
  摘要:本文是一篇主要研究引力和引力场的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是:引力、引力场、磁场,电磁场,产生原理和相互关系,以及物体在引力场中的受力情况;重力、反重力的研究和社会价值;太阳系行星受引力场的影响和运行方式。
  一、经典引力理论
  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不过在他的著作中从来没有提及引力产生的原因。
  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认为,引力是大质量物体(比如太阳)使空间产生的弯曲,就像你在平展的桌布上放一个重物,使桌布产生凹陷。
  树欲静而风不止,你说是风动?还是树动?其实是你的心在动,好在理论物理学只需心动!小的时候,最好玩儿的玩具——磁铁(喇叭上拆下来的),总是能吸住一些铁块,很是有趣。不经意间,看到水中泛起的涟漪,柳暗花明、灵感顿现,似乎找到了解答谜题的方法。本文起笔于半年前,历时6个月,初稿完成,所有的问题皆有了一个答案,是对是错还需要大家来验证,本文仅仅是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之上主要针对引力所作的理论性研究,力图用通俗的语言解开引力之谜!
  二、美妙的引力画卷:
  平静的水面,投入一颗小石子,泛起层层的涟漪。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中心天体,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如果把九大行星公转面抽象的看作是水平面,那么引力就是太阳泛起的层层涟漪。不断的向空间延伸,引力场“涟漪”也不断的衰减,消亡,一直到物体不在受到其影响。
  这里太阳是溅起水波(引力场)的“石子”,赋予水(空间)之能量,如果空间是平静的“水”,那么引力就是赋予它“水波”的能量。其实,真正如同同心水波样的应该是磁场和电磁场;我并非是说空间就是引力传播的介质,空间也并非如同水波那样产生形变,空间只是引力场存在的一个场所。
  引力场好比是大质量物体(天体)所产生的能量场引起的空间涟漪。引力是物质产生的能量的一种空间传递和表现形式。就如同水波和声音同样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的太阳系引力场抽象的比喻就是一副泛起层层涟漪的水波,九大行星就在这水波中环绕太阳旋转。(大质量物体)不同的物质元素组成,不同的质量,引力场能量的大小,形态,会有所不同。
  这是一幅引力场的完美画卷,实际上会有所差异,比如行星的椭圆轨道,水星进动现象,都是引力场的不完美的表现,后面会做详细的解释。
  三、引力的产生原理以及和电磁场的关系
  不论我们看得见也好,看不见也罢,引力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引力的作用,那还真是一件大麻烦……下面就详细阐述我对引力产生原理的一些认识。
  首先引力是由有质量的物体产生,物体(物质)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所有元素的基本单位,原子又是由原子核(质子、中子)以及环绕其高速旋转的电子(带负电)组成,那么引力的产生就和原子不无关系了。引力是原子结构物质产生的一种能量场,这种物质即为引力源。引力产生的原因是——引力是原子核内粒子(电子、质子、中子)运动(自旋和环绕)产生的能量场。我更倾向于认为引力是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产生的空间能量场。电子、质子、中子,都在自旋(非自转),还有电子还在绕着原子核做轨道运动,这些应该是引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引力是一个很小的力,只有当物质的质量足够大,产生的引力足够强的时候,我们才能感觉的到。
  地球有磁场,也有引力场,既然引力场和磁场可以共生,必然有他们之间的联系。
  引力场、电磁场的形成——引力场、电磁场,是一种相同的能量场;磁场,电磁场,是能量场的不同表现转化形式。都是起源于原子核内电子(携带电场)的绕核高速运动,以及电子的自旋,产生的能量场。携带电荷的电子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别产生引力场,磁场,电磁场。引力是否来自原子核?也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也许质子和中子的自旋和电子的运动共同参与了引力场的形成;不过倾向于认为引力场是电子运动产生的空间能量场。
  我认为引力是带电粒子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扩散形成的能量场,引力是一种能量,就像“光能”、“电能”、“热能”,是物质产生的能量,是物质的一种能量“属性”
  金属物质,比如铜、铝等导体在电压、电流(通电)的作用下,其元素中每个原子内部的电子可能会产生如同磁铁一样的磁矩(自旋磁矩、轨道磁矩)从而产生“电磁场”。当这些外部作用全部消失,自由电子从新恢复“自由”,那么它所表现的就只有微弱的引力场。原子内电子在电流电压作用下,或者是地球、恒星…内部高压下,运行轨迹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变的更有规律可寻。
  电磁波,一个规律变化的电磁场,我认为电磁波能量也是来自电子的运动产生的能量扩散和能量轨迹,变化的电磁场引起的能量向空间进行扩散。
  引力作用其实就是有质量的物体在引力场中的受力作用,是物体由引力场能量小的地方向引力场能量大的地方移动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的理论认为“引力场”和“电磁场”都是带电荷的电子运动产生的能量场,是电子不同运动方式产生的能量扩散和能量轨迹,他们是一种相同性质不同形态的能量场。简单说,引力场是带电粒子运动产生的空间能量场,引力是能量场对物体的吸引作用;
  “统一场论”:上个世纪科学家一直试图把引力场和电磁场的关系统一起来,这样的理论称之为“统一场论”。不过一直没有能成功,据说爱因斯坦后半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引力场是个能量场,我们一直把它当作是对物体的作用力,当作一种有方向的力来对待,既物体向引力源靠近的力。有质量的物体不一定都产生引力场,不论其是否会产生引力,不论物体是否产生引力场,只要它在地球这样的星体周围,只要它在引力场的范围内,都会受到引力场的作用。看起来这就像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引力一样。目前为止,还没有报道说某种物质可以屏蔽引力场,这就说明引力具有很强的穿透作用,但是太阳引力场是否能穿透地球这样直径的行星,还值得怀疑,我倾向于认为引力的穿透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地球这样直径的星体,引力作用可能只作用于星体的一定范围内。
  如何证明电磁场是因为原子内电子运行轨道被改变产生的而不是电子在导体中流动产生的理论是否正确,且听我细细道来。
  虽然电子的运行轨迹很难被预测,你不知道它下一个位置在什么地方出现,但它毕竟有轨道,有运行的轨迹。如果想让电子轨道更容易被预测,我想给物体通电,或者加压(地球内部的高压)或许可使电子的轨迹更有规律可循。
  假设这里有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它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在它周围存在电场;现在假设其围绕中心的一个点做快速的圆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我们把这个圆周分成360个点,电子在1点位置的时候1点位置存在电场,当电子移动到2点、3点……位置的时候,1点位置的电场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存在电子遗留的电场轨迹,当电子绕做圆周运动一周在回到1点这个位置,那么这一圈都留下了电子的能量轨迹,并且向周围进行扩散。假如电子运行速度非常快,接近光速,圆周又非常小,那么可以认为在电子轨道上就存在连续的能量场,而且在不断的向周围扩散,这就形成了一个单个的电子引力场。电子自旋…质子、中子的自旋、震荡都可形成能量的波动和扩散,形成能量在空间矢量分布,引起引力作用。
  如果你认为组成物质的原子内粒子运动不会产生能量扩散,那么磁铁周围存在的磁场又作何解?磁场本身并未消耗物质的能量,所以引力也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能量也具有我们所熟知的“惯性”性质,既能量惯性。当后面的能量推动前面的能量前进的时候,能量就具有了惯性性质。
  水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以三种形式存在,高温下以水蒸汽的形式,常温下(0~100度)以液体水的形式存在,低温下又以冰的形式存在。引力(物质能量的基本表现形式)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分别是引力(引力场)、磁力(磁场)、电磁力(电磁场)、甚至电磁波。引力就像水一样,在不同的条件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规律,都是电子不同运动方式产生的能量扩散和能量轨迹,他们是一种相同性质不同形态的能量场。
  五、太阳系引力场如何影响行星的运行
  太阳系由八大行星组成,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为恒星,所在中心位置,其余八大行星环绕其在一个平面内(黄道面)做椭圆轨道运行。我们的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早已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在太阳的引力场涟漪中静静的环绕。地球…以及其他星球在太阳系中的环绕运动,其能量来源自恒星太阳的引力场,太阳的自旋,….影响了太阳系的引力场。
  假设太阳是水中的一个大球体,引力是水(引力为太阳所产生),八大行星点缀在水中不同位置,太阳的自旋带动了水的自旋,水的自旋又带动八大行星的绕太阳这个球体的转动,这就是抽象的太阳系运行原理。
  地球…以及其他星球在太阳系中的环绕运动,其能量来源自恒星太阳的引力场,太阳的自旋,….影响了太阳系的引力场。
  太阳的质量约为地球的33万倍,表面重力加速度仅为地球的27.9倍,也就是说太阳表面引力大概是地球的27.9倍。太阳核心区域的密度可达160克/CM3,对比下我们地球核心的密度仅为12.9克/CM3,而常规下钢材的密度为7.85克/CM3(数据来自互联网)
  我们的太阳系中,恒星太阳的组成成份是:氢约占71%, 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这里不研究太阳的核聚变,只研究其引力场的产生,太阳的核心区半径为太阳的1/4,质量是占整个太阳的一半,此区域为恒星太阳的核聚变区,压力极高,温度极高。太阳的核心区物质在超高温高压下,肯定不是我们熟知的气态了,应是类似金属状态,其核心密度高达160克/CM3,超乎我们的想象,太阳的引力场应主要就由此产生,我认为由于内部的高温高压和物质组成相对简单,所以太阳的引力场是比较“规范”的;太阳引力场如同平静的水面(空间),投入的一颗石子(太阳)产生的涟漪,太阳内部的高压和物质的超致密,是引力变得如此有规律的内在原因。太阳的引力场是不断产生的,所以这个涟漪也是由中心不断的向外扩散,由于太阳自转,也会带动空间引力场的转动,形成了一个旋转的引力场。
  太阳质量占了太阳系的99.86%,其他行星只占很小一部分,我认为其他八大行星环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产生来自太阳自旋带动其产生的引力场随之也会发生转动,就像水中的球体自转带动水也随着转动一样的道理。行星之间引力场,可以在水中同时投入两颗石子,产生两个涟漪,来观察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一开始是相互排斥的,然后逐渐的消融,融合到一起。行星之间的引力场可能会有相互的排斥作用,就比如电场,磁场有吸引物体的作用,不能说两个电场,磁场就一定会相互吸引!但是太阳太大了,太阳系引力场完全包容其他行星的引力,那么其他行星在太阳如此广阔胸怀的引力场中只能做俘虏了,太阳的引力场范围非常非常大,其他八大行星引力场和太阳引力场范围相比不值一提,完全被太阳引力场包容,只有被动跟随的份儿了。
  关于光,光是直线行进的,我们的恒星太阳背后的恒星发出的光源,通过我们的恒星引力场之时会发生偏折现象,我不认为光是因为沿着弯曲的时空依然在走直线,而是受到引力场的作用而被吸引,使其直线传递发生了弯曲而已。
  假设银河系中有两个质量完全相等的行星,只是他们的物质组成不同,那么他们的引力场大小(强度)也会不同,简单的以引力和质量成正比是有局限性的。
  中子星和黑洞——神秘的星体,这个另类的天体引力场的确比较特殊,其所产生的引力场比恒星要大的多,也更加的紧密,吸引力更大,以致光都无法逃脱。先说下引力,什么是引力呢?磁铁对铁的吸引作用,可以说磁铁对铁的引力作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皮毛摩擦后的橡胶棒带负电荷,电荷对纸屑的吸引作用;导线通电后高压电产生的电磁场对物体的吸引作用,我觉得都是引力作用。中子星和黑洞的引力作用类似于强电磁场对物体的吸引作用。
  水星进动的特殊性——水星,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也是九大行星中最小的行星,并且是太阳系中运行最快的星球。这里,只研究水星的一个奇怪的运行特点,那就是水星进动;引用中国一个古来的成语来解释水星的这种怪异的运行方式;让我们来“刻舟求剑”,我们把水星轨道看作一个圆圈,分成360度(逆时针),水星公转周期是88天,太阳自转是27天(赤道处),现在假设水星在太阳近日点处,我们将此处水星轨道标记为A1(0度),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太阳表面)标记为B1(0度),当水星环绕太阳转动一周,回到位置A1的地方,那么太阳已经自转了3.26圈,太阳标记B1的位置目前是水星轨道的93.6度,可见A1和B1已经无法相对应了,刻舟无法得到剑了。那么水星相对于太阳此刻的位置,引力场和原来相对于A2的位置高度一致么?地球在赤道和南北两极引力场强度还不一样,就算同是赤道附近,引力场也有微小的差异,何况太阳那么大,我们凭什么把太阳想象的那么完美?太阳引力场的不均衡,太阳的自转,应是造成水星进动的主要原因!因为水星离太阳最近,其环绕太阳的周期最短,所以其进动就比较明显了。
  太阳系就像一个大“表” ,黄道面是表盘,太阳是那定盘的“星”,九大行星是表针,九大行星每一时刻都有自己不同的位置,周而复始的运转,太阳巨大的引力场就是给予这些“表针”运转的能量所在。
  开普勒第一定律:“每一颗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为何行星围绕太阳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一个圆形?主要考虑一点,那就是太阳并非静止不动,除了自转它还环绕银河系高速移动,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的速度为250公里/秒,这么快的速度,足以让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跟不上太阳的步伐。太阳向“前进”的时候,其它行星向后跑,凭什么认为此时他们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一个向前,一个向后,轨道自然就是椭圆了。如果太阳系是静止的,那么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轨道应该是圆形。形象化比喻,一个球体在水中自转的同时还在向前移动,那么带动的水波自然会形成一个椭圆形(引力场)。
  六、地球磁场产生原理的研究
  地球磁场是如何产生的,目前有很多学说, 1、永磁体学说;2、内部电流学说;3、电荷旋转学说;4、压电效应学说;5、旋磁效应学说;6、温差电学说;7、发电机学说;8、旋转体效应学说;9磁力线扭结学说;10霍尔效应学说;11、电磁感应学说。
  首先要考虑和磁场关系密切一个因素,那就是居里点(居里温度),磁性材料达到某一温度磁性消失,这个温度称为居里温度。铁元素的居里温度是 1043度,镍元素的居里温度是 631度,我认为是由于高温影响了原子核内电子的运行轨迹,造成磁矩消失,如果给原子加上高压呢?
  地球磁场的产生:地球的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地核、地幔、地壳;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内地核,地核的组成主要是铁、镍元素,半径为3480千米,密度12.9克/立方厘米,温度约是4000~6000度,很显然超过了组成地核的物质铁、镍的居里温度,所以应该不会产生磁性。但是有一点,外地核的压力高达136万个大气压,内地核更是高达360万个大气压。所以我认为地球磁场的产生是因为含有大量的磁性物质铁、镍,以及内部超高的压力。高温使其失去磁性,而高压又使其恢复磁性,并且更强,类似电压使导体产生电磁场。地球磁场的产生原理——高压磁效应学说。
  磁性物质在达到一定温度便失去磁性,这个温度临界点叫做“居里点”,磁性在高温下消失,也许(假设)在高压下又可恢复,并且随着压力的增高磁场强度随之增大(有待验证)。
  关于磁偏角,这应该和地核的构成有关,理论上认为外地核为熔融的液态,内地核为固态,随着地球的自转,内外地核之间也会发生一些移动,形成磁偏角,甚至某些时刻磁极还会来个大翻转。根据现有的理论进行推理——假设地核为一固态磁性金属球体,外核为熔融状液态岩浆,地球在不断的自转,此时因为外核液态的原因,外核和内核自转并非完全同步,而是有微小的差异,内核自西向东绕地球竖轴旋转的同时,还会有极小的自北向南绕横轴旋转,这就形成了南北极不断移动并在一定时期完全调转的现象,这可能需要几万年的时间来完成。也许什么时候地球外核的岩浆绝对冷却下来,成为固体形态,那么地球磁场也将会固定下来。此时地震也许不会在发生;
  地震的发生--
  地震有没有时间和地点顺序以及规律?我认为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地震的规律大多数很可能相反,是自东向西发生和发展。因为地球特殊的构造,内地核和地幔、地壳之间被一层熔融的外地核(岩浆)所隔开,整个地球的自转变得并不是非常协同,有可能因此产生了地球板块的漂移的主要原因,和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假设外地核的熔岩层完全“冻结”失去能量,那么整个地球将变得更加协调。地球板块将不再漂移,地震也将逐渐的消失和不再发生。
  有些鸟类每年都会进行几千里地甚至更远的大迁徙,我不认为它们能看懂天上的星辰,也不可能携带指南针,据研究鸟类可以看到或感觉到地球磁场并依据磁场进行导航,已知很多动物都可以感受到磁场变化,比如蜜蜂、海龟……说这些似乎和引力,电磁场没啥关系,这里只是想说明地球上某一地点发生地震前夕,局部磁场可能会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既然某些鸟类和动物都能感知到此次的微小变化,那么有一天我们的轨道卫星也可以监测地球引力场和磁场的变化,以此来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避免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七、引力(重力)、反重力的研究和社会价值。
  深入研究引力以及引力场,有助于将来研发成功反重力系统,为人类走向宇航时代奠定基础。
  反重力系统研发成功的意义:英国科幻小说作者威尔斯在1901年发表的科幻作品《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中描述了“反重力”,能够屏蔽重力影响,使宇宙飞船飞向月球,反重力已经成为人类一个多世纪的梦想。有消息说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正在研究一些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可能在将来某一天彻底改变一个世纪来的推进技术。波音公司进行的反重力研究概括起来就是该公司一个名为“先进空间推进技术重力研究(GRASP)”的项目。
  《简氏防务周刊》获得的一份有关文件阐述了波音公司认为该项目获得成功的重大意义。文件中写道:“如果反重力是确实存在的,它必将改变整个航空航天事业。”如果反重力是确实存在的,它必将改变整个世界。汽车、火车、轮船,所有你能想到的交通系统,都能通过“无推进剂推进”一种从重力场中获取能量的模式来驱动,人类将会走向真正的星际探索时代。
  作者:灰太狼
  QQ:45676489
  Email: [email protected]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zejiang
   
   
   
   
   
   
   [url=][/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种子计划

GMT+8, 2024-11-24 12:30 , Processed in 0.0328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